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5)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05: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体现,Janet Echelman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半成品,当她和她的团队从设计方案到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制造,将上万

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体现,Janet Echelman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半成品,当她和她的团队从设计方案到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制造,将上万个节点、每一个网格打结、缝制在一起时,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当他们将这 些网状结构悬挂于城市上空,投射灯光后,观赏 者参与进来,才算整个作品的完成。公众的参与,使得这个作品更加完整。运用现代科技,增加民众的互动和参与度,彰显灯光装置艺术的魅力,日益成为灯光装置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灯光装置作为公共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我们的公共艺术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雕塑,而是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的公共艺术。这些现代科技与公共艺术融合的作品,正逐渐地重塑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上海迪士尼乐园探险岛》

项目地点:中国 上海

总建筑面积:㎡

建筑总高度,层数:2100cm,4层

设计/竣工年份:2012/2016

项目设计:华特迪士尼幻想工程

主要材料:艺术混凝土

施工制作:北京市飞翔建筑艺术雕刻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概况:上海迪士尼乐园坐落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探险岛片区位于主题乐园的东部,西接主入口中心花园,北通宝藏湾。探险岛片区主要单体包括迷航剧院、雷鸣山漂流、丛林挑战、探险岛餐厅、探险岛商店、会面厅以及假山等。探险岛片区建造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假山。假山为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平台。混凝土平台由下部的钢筋混凝土柱、挡土墙、PHC桩、承台和基础拉梁等组成。

混凝土应用:此次探险岛项目我们利用艺术混凝土来代替传统的木材,这样既解决了木材的老化及后期维护问题,又拥有了木头的效果。数以万计的木桩全部由工厂预制完成,直径20-40cm不等,长度200-800cm不等,所有构件壁厚1cm。大大减轻混凝土构件自身的重量。面对严苛的迪士尼标准,我们在项目前期也接受了各种严格的检测。将产品分别寄往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美国相关机构对产品的防火性、冻融、拉拔、收缩比等方面进行检测。产品的防火性达到(GB8624-2012)A(A1)级;25次冻融循环无破坏、无分层;连接件节点抗拉拔力达到5KN以上,连接件节点双面抗剪力达到3KN以上;产品在气密性能检测、水密性检测、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抗风压性能检测(变形检测)(反复加压检测及安全检测)几项检测中均无渗漏、无损坏。经历了重重检测,产品得到了甲方的一致认可。雷鸣山是由工人在现场喷射水泥雕刻而成,在主钢架上附着三层大中小不同的铁丝网,在铁丝网上现场喷射水泥,在水泥强度还没有完全硬化的时候技术工人开始雕刻。艺术混凝土低碳,节能,经济,绿色,环保,混凝土本身属于廉价易取的材料,但是混凝土独特的肌理与质感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其表面可雕刻成各种天然石材、木纹、秦砖、汉瓦等艺术效果。

王中:1963年1月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动态艺术组织艺术委员。曾荣获中国环境艺术杰出贡献奖、中国雕塑“徐悲鸿奖”、新中国城市雕塑60年建设成就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巴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美国中国当代雕塑与装置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出版专著《公共艺术概论》1-2版、《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中国公共艺术文献汇编(1949-2015)》、《中国公共艺术案例展作品集》、《发生·发声——中国公共艺术学术论文集》、《中国公共艺术访谈录》等,并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这个名为“书之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 of Books)”的公共艺术是阿根廷著名艺术家 玛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 )的作品黄婷婷(以下简称“黄”):目前,中国城市处在由规模转向质量的转型期。在这方面,您对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什么思考和建议?王中(以下简称“王”):现阶段中国城市转型有这样三个趋势:第一是城市从规模转向质量诉求;第二是从强调功能转向重视人文,也就是从强调城市的物理功能转向注重城市的精神品质;第三是从以经济为核心转向以文化为核心。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核心结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这个结论背后是几百页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描绘了人类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把一座城市的建设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其中60%代表这个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包括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建设。在这方面,今天中国的很多大都市,甚至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都已完成得很出色,中国的机场、高铁、轨道交通、CBD商务区等功能设施已经世界前列。那么,再上端的25%是什么?是城市的更新、再生、精神品质,它是软性的、具有生长性的,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这25%我称为“软城市”,是今天中国城市所欠缺的。而顶端的那15%是什么?是文化艺术为载体所呈现和感知的城市灵魂与精神。为什么那么多城市“千城一面”?因为我们的城市没有独特的品格,而这些独特的品格,是基于文化因子而创造的。如何从一座功能城市转变成一座人文城市,这是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2016年,我带领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公共艺术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究其本质,“新”意味着从“物的城镇化”提升到“人的城镇化”。“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日本著名艺术理论家南条史生先生的这个结论,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具有建设性意义。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快公共艺术建设不仅契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亦与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吻合,同时也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创造宜居环境、促进社会融合和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黄:2017年中央美院举办了“2017明日城市暨第二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该论坛提出了“软城市”这一概念,请问您对它的理解是怎样的?王:“软城市”日益成为中国城市转型的新诉求。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DCL伦敦设计中心共同创建了“软城市实验室”,我们所提出“软城市”理念,关注的是城市建设中高端的25% “软城市”和称为城市灵魂和精神的15% 。文化和艺术是城市的精神角色, 是“软城市”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城市公共艺术能够培育在地文化创新能力,营构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公共艺术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还培育着公众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海德格尔曾经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这样的诗句,其实是今天全人类的共同呼声,我们要寻找回家之路,我们要找寻那个能够让我们有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城市,这也是“软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2016年6月18日,意大利伊赛奥湖(Lake Iseo)上艺术家克里斯多 (Christo) 创建的“水上浮桥f l oating piers”黄: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面临许多问题,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城市复兴”和“城市创新”的呢?公共艺术又能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王:“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的概念源自20世纪末英国“城市工作专题组”(Urban Task Force)撰写的城市黄皮书《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泛影响,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概念之一。领导这一研究的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在报告前言中写道:“要达到城市的复兴,并不仅仅关系到数字和比例,而是要创造一种人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城市复兴”思想的出现是欧美国家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规划图纸变为现实之后,美则美矣,却并不宜人,城中心繁荣的表象之下,是空心化的“水泥森林”。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城市建设,“数字和比例”固然喜人,“质量和活力”却实在令人堪忧。2014年,政府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当前城市建设存在“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盲目追求城市建设速度;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等诸多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不仅重蹈欧美的覆撤,更可怕的是,无节制的“拆迁”已经重创中国城市的“风景”与文脉。走进每一座城市,眼前都是宽阔笔直的街道、名字标榜欧美血统的高大楼盘、橡皮坝截流留下的干涸河床、“高尚”小区门口脏乱的垃圾桶……光鲜的面具都是一样的,面具后面却各有各的伤疤。 “城市复兴”的引擎是什么?以国际成功的实践经验看,答案是文化和艺术。以文化为内核、以公共利益为诉求的公共艺术不仅能直接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能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将城市与人连接在一起,让城市不仅美丽,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公共艺术渗透进城市街巷,丰富了城市空间尺度,更重要的是,让城市具有了文化亲近感,成为可进入、可交流的弹性空间。2016年我们举办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主题是“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从2016年5月27号中国中央政治局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了专题会议,由习总书记亲自主持,一个区域的规划会议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我想在全球历史上也都很少见。习总书记对雄安新区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期待远远不只是一个区域规划,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建设,为中国未来的城市转型带来一种新的方向性,他提出要“创造历史,追求艺术”,要求建设“千年遗产城市”,世界上遗产城市是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为评价指标的,这也是有魅力城市的核心价值,很显然,习总书记希望把雄安新区创造成一个人类未来城市范示。在城市发展中,我们更希望让艺术去营造空间,甚至让艺术去激活空间,我们更希望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回归,回归到人类建造城市的整体性理念。雅典卫城的总规划师之一是雕塑家菲狄亚斯,在他的规划理念中,建筑、雕塑、园林、手工艺从来没有分开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中国历史上的王城布局,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营造法则,《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里记载:城中九经九纬,前三门,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这种经典布局在中国历史上被长期沿用。明清北京城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的中轴线,从最南端永定门、天坛一直到前门,包括故宫建筑群、景山、鼓楼、钟楼。明清北京城之所以被称为地球表面最伟大的人类个体工程,就是因为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去指导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无法解决中国新型城市化的问题,我们提出艺术引导城市设计AUD(Art-oriented Urban Design)的全新综合理念,倡导一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这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世界城市发展和格局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希望能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城市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艺术引导城市设计”作为新时期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标杆,旨在传承文明,启迪未来。黄:我们知道您一直呼吁在中国设置“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去年这项法案终于在浙江落地了,请问您认为“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设置的意义何在?王:2017年11月30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全国首部城市景观风貌立法。《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中专门列出了“公共环境艺术促进”的相关规定,要求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体育等公共建筑,航站楼、火车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等交通场站,用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广场和公园,建设工程造价二十亿元以内的,公共环境艺术品配置投资金额不低于本项目建设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一;建设工程造价超过二十亿元的,超出部分的配置投资金额不低于超出部分建设工程造价的千分之五。相近法案其实在西方国家很多年前就已经落地实行了,为了强调艺术的公益性,提高文化福利,西方国家普遍通过立法设置“公共艺术百分比”这一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文化政策,将艺术与城市形象、文化传播、居住品质、经济旅游、融合交流、文化福利等紧密联系起来。公共艺术政策起源于欧洲,规范健全于美国,1959年美国费城成为第一个通过“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的城市,费城现代艺术协会主席卡登(Janet KarDon)评价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而是一种联结社会服务为基础,籍由公共空间中艺术的存在,使得公众福利被强化。”明清北京城曾被成为人类地球表面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中轴之后,美国各大城市相继追随,如巴尔的摩、旧金山、夏威夷、华盛顿、西雅图、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截止至1990年,美国已有106个市、郡按照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规定发展公共艺术。同样位于北美洲的加拿大也通过公共艺术立法,建立起公共艺术组织机构,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韩国也都先后通过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中国台湾地区于1992年立法设立“文化艺术奖助条例”,并于1998年正式颁布“公共艺术设置办法”。通过“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或其他促进公共艺术的文化政策,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形象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成功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艺术文化需求,还建设了具有艺术特色的人文城市,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艺术最大的边际效应。浙江省此次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的设立,对于公共艺术在全国重点城市立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公共空间艺术化建设,真正实现艺术为全民享有;二是有利于实现政府扶持艺术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三是有利于创新文化投入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推动四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建设,在扩大社会参与度的基础上提升政府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黄:《雕塑》杂志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唯一研究探讨雕塑及公共环境艺术理论的专业媒体,持续对公共艺术保持高度关注。请问您觉得中国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王:公共艺术进入中国后,我认为一直存在某种“误读”,这与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城市“大跃进”似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缺失,很多城市急于弥补这种文化缺憾,“快餐”式地用艺术“装点”城市,将公共空间的艺术品等同于公共艺术,这种认识显然弱化了公共艺术职能和作用。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因此,公共艺术就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生剂。公共艺术存在于对人类文化、城市自身、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价值的思考,除了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价值外,还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或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新关系,艺术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植入公共生活土壤中的“种子”,大众是公共艺术“发生”过程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新的文化取向,这才是公共艺术的实质意义。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物质形态,而是强调艺术的孵化和生长性,并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我们需要建构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才有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是垂直系统,是不同的学科,这种“纵向机制”使得我们无法进行整体性的“新的综合”,这是机制问题。所以我们倡导一种新的“横向机制”,由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人员等统筹协作,共同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我们未来的城市。黄:请问中央美院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您对未来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有什么看法?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公共艺术因其突出的艺术性、功能性和文化价值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艺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或课程,尤其是2012年教育部进行学科改制将公共艺术列为二级学科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更是纷纷集中创办或建立公共艺术专业。目前,全国近1/4的艺术类高校开展了与公共艺术相关的专业或课程。但是,公共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公共艺术教育滞后于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各大中院校对其概念边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认识。在公共艺术教育上,我个人认为不能忽略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公共艺术本体的研究,当然这是动态的研究,要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来进行,除了要研究历史,也要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个就是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就是到底公共艺术辐射的范围是什么?它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它的教育方针是社么?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它的理念、策略、课程设置等等。当然我也希望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公共艺术本体一定是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空间和时间的表达,“公共性”是前提,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公共+大众+艺术”结合而成的特殊领域,如果没有“公共性”为先导,就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另外,我提出一个理念,就是因为公共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显然不仅限于艺术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必须要有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要善于把人类的各种文化甚至科技成果发展整合,让学生具备研究自学能力,所以我特别主张强调四个维度的知识结构:第一个维度是文字能力,就是当你面临某个对象时,不管它是一件作品、一个项目或者一个课题,你怎么去整合大量的文字资料?包括策划、推导、整合知识的能力。第二个维度是沟通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当今是资讯时代,沟通交流能力非常重要。比如你的作品对外展示时,可能需要通过你的文本,通过你的PPT,通过你的展板,这是平面设计能力,更是沟通能力。另外演讲能力是我特别看重的,因为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语言让对方了解你的想法,从而能使你的设想得以推动,甚至使你的计划得以呈现。游客置身其中,走在水中这条黄金大道上成了艺术的组成部分,与山、天、水、倒影、阳光融合在一起时,感受到节日般的喜悦第三个维度是空间本体,公共艺术的专业本体很大程度上与三维空间有关,你不掌握它,就很难把你的想法形成转换。第四个维度是更高一级的要求,也就是说你的作品、设计或者计划,一定要充分考虑它背后的文化生长价值在哪里?有没有生长的可能性?对新文化有没有孵化作用?这是特别重要的,它能使艺术具有社会文化高度,而不是只停留在一个美术的概念。今天的教育,“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其核心价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核心,学校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学校必须调整纬度,公共艺术教育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始终保持学科在经济社会动态变化中的主动修正能力,公共艺术教育生态需要新的把握和定位。《再吹我就生气了》梁贺,材质:金属,灯光2017年11月28号开幕的2017光影上海灯光艺术节,集结了来自全球5个国家的十余件光影艺术作品,科技、环保、创意和互动性在这些作品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次光影节中有一件很可爱的黑科技艺术装置“再吹我就生气了”,让我们一起吹吹吹,吹走PM2.5。图1:《1.26 》Janet Echelman(美国)图2:《水晶圣诞树》图3:《啾啾熊》赖雨农(中国台湾)图4:《1.26 》Janet Echelman(美国)形色而诗——上海国际灯光艺术节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意识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科技广泛介入到公共艺术领域,如3D打印、VR、激光雕刻等最前沿的科技,都在公共艺术领域大放溢彩。灯光装置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无与伦比、与众不同的艺术特性。它可以带给艺术家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创作出的作品,更奇妙更震撼,给城市空间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愉悦,这也是公共艺术装置的初衷。现代的灯光装置不仅充分运用了声、光、电作为美学创作介质,还在新科技、新材料的运用上大胆创新,或者赋予新的意义。Janet Echelman:说我经常观察那些观看我作品的人,而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我最享受的一刻,就是当我知道那些对彼此毫不知情的人因为我的作品开始询问、交谈,隔阂随之打破。我的作品是公开的,在大街上,每个人都有权利欣赏,看着光在你眼前缓缓展开,时间在喧嚣和骚动中停顿。你向天空凝视,你随着它产生情绪起伏并沉浸其中。你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你对世界的理解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个坐落在上海新天地的水晶圣诞树,无疑是城里人会玩的代表。作为“2017光影上海”的重要作品之一,这棵高达15米的 “水晶球”圣诞树以巨型玻璃穹顶为造型,内置布满互动灯光系统的水晶石圣诞树、360°观景平台、3米旋转滑梯及由上万个白色波波球填充而成的海洋球海,成为城市中心的“沉浸式互动游乐场”,用高科技点亮艺术巧思,为消费者营造别具一格的节日下消费体验。解读 Janet Echelman 作品有两把密钥:流动性和互动性。流动性不仅体现在其作品形态上,随风而动,随光变幻,也体现在作品展出上。实际上书,软雕塑《1.26》曾悬挂于纽约、西雅图、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上空,这次Janet Echelman 又将其悬挂于上海的夜空,这是《1.26》在经历全球四大洲八个城市展出之后首次在中国亮相,随后又来到北京,让蓝色港湾变得梦幻而绚丽。这样的流动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变得扁平化的今天,国际艺术家尤其是公共艺术家“周游列国”巡回创作,游刃有余地进行着跨媒介创作。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体现,Janet Echelman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半成品,当她和她的团队从设计方案到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制造,将上万个节点、每一个网格打结、缝制在一起时,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当他们将这 些网状结构悬挂于城市上空,投射灯光后,观赏 者参与进来,才算整个作品的完成。公众的参与,使得这个作品更加完整。运用现代科技,增加民众的互动和参与度,彰显灯光装置艺术的魅力,日益成为灯光装置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灯光装置作为公共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我们的公共艺术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雕塑,而是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的公共艺术。这些现代科技与公共艺术融合的作品,正逐渐地重塑我们的城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上海迪士尼乐园探险岛》项目地点:中国 上海总建筑面积:㎡建筑总高度,层数:2100cm,4层设计/竣工年份:2012/2016项目设计:华特迪士尼幻想工程主要材料:艺术混凝土施工制作:北京市飞翔建筑艺术雕刻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概况:上海迪士尼乐园坐落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探险岛片区位于主题乐园的东部,西接主入口中心花园,北通宝藏湾。探险岛片区主要单体包括迷航剧院、雷鸣山漂流、丛林挑战、探险岛餐厅、探险岛商店、会面厅以及假山等。探险岛片区建造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假山。假山为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平台。混凝土平台由下部的钢筋混凝土柱、挡土墙、PHC桩、承台和基础拉梁等组成。混凝土应用:此次探险岛项目我们利用艺术混凝土来代替传统的木材,这样既解决了木材的老化及后期维护问题,又拥有了木头的效果。数以万计的木桩全部由工厂预制完成,直径20-40cm不等,长度200-800cm不等,所有构件壁厚1cm。大大减轻混凝土构件自身的重量。面对严苛的迪士尼标准,我们在项目前期也接受了各种严格的检测。将产品分别寄往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美国相关机构对产品的防火性、冻融、拉拔、收缩比等方面进行检测。产品的防火性达到(GB8624-2012)A(A1)级;25次冻融循环无破坏、无分层;连接件节点抗拉拔力达到5KN以上,连接件节点双面抗剪力达到3KN以上;产品在气密性能检测、水密性检测、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抗风压性能检测(变形检测)(反复加压检测及安全检测)几项检测中均无渗漏、无损坏。经历了重重检测,产品得到了甲方的一致认可。雷鸣山是由工人在现场喷射水泥雕刻而成,在主钢架上附着三层大中小不同的铁丝网,在铁丝网上现场喷射水泥,在水泥强度还没有完全硬化的时候技术工人开始雕刻。艺术混凝土低碳,节能,经济,绿色,环保,混凝土本身属于廉价易取的材料,但是混凝土独特的肌理与质感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其表面可雕刻成各种天然石材、木纹、秦砖、汉瓦等艺术效果。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qikandaodu/2021/0323/1205.html

上一篇: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评翻译的艺术
下一篇:云南楚雄彝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