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后辈追忆王毓宝:为艺术大胆创新,教徒弟宽严(2)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0 16: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80年代末,海峡两岸开启民间往来与交流,我母亲阅读到北京一位作家写的一首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诗,觉得这首词太美了,就想把它改编成天津时调

“80年代末,海峡两岸开启民间往来与交流,我母亲阅读到北京一位作家写的一首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诗,觉得这首词太美了,就想把它改编成天津时调。曲艺团领导说这也太敏感了,出了问题怎么办?我母亲说词不能唱,曲调不见得有问题啊,出了问题她负责。”刘小凯说道,就这样母亲王毓宝大胆尝试,将慢版的“老鸳鸯调”融入到台湾老兵作为少小离家的游子怀念大陆的心情里,如此“旧曲新音”,观众听了耳目一新,迅速在全国走红,也得到了曲艺界人士的认同。

从小跟着母亲学伴奏的刘小凯还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母亲王毓宝和几位琴师不断摸索试验,一改过去时调只有三弦和四胡两种乐器伴奏的单调场面,增加了乐队的编制,大胆地将扬琴、京胡、二胡、琵琶、笙和低音胡、大提琴等多种乐器运用到时调表演中。

“经过尝试发现,低音胡声音‘嗡嗡'地没有弹拨,高音胡音调又太高也不太适合,最终根据舞台效果,确定了三弦、四胡、笙、扬琴和大提琴作为时调表演的固定乐队编制,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刘小凯表示,多乐器的演奏,为天津时调烘托气氛,有着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之功效。

只听到唱未见到摔西瓜动作 徒弟挨批

在演唱技巧方面,王毓宝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甜美、清脆”的嗓音特点,将时调老前辈高五姑创制的“疙瘩腔”巧妙地糅合在作品中,这也成为了她独具个人特色的演唱技巧。

跟着王毓宝学了33年天津时调的徒弟刘迎对这一演唱技巧也有所掌握,这一曲种讲究口传心授,要字正腔圆。王毓宝演唱,刘迎在旁边跟着学,刘迎音调拿不准的地方,王毓宝会及时指正,就这样两人一来一去地常常排演到深夜。她还记得,她和王毓宝老师在同台演出《军民鱼水情》时,唱到“张大娘坐在了炕头上引线穿针”这句时,王毓宝不忘叮嘱她,“这时眼睛里一定要有人民群众最朴实可爱的那种眼神”。

刘迎也还记得,在天津的某个剧场里,王毓宝坐在包厢里观看演出。刘迎使出浑身解数唱了师父王毓宝的代表作《摔西瓜》,演出结束后,她走到王毓宝跟前,问自己唱得怎样?王毓宝说:“不错不错,过两天到家里来。”就这样,到了家里后,王毓宝才交底:“你那天在台上唱的《摔西瓜》,但我并没看你摔在地上,你摔哪里去了呢?时调表演不能光只是唱,眼神及动作都要跟着唱词走,你并没有将‘摔西瓜'这个动作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刘迎看来,师父不在剧场当众批评她,而是顾及了她的面子,这体现了师父的护犊情深;同时私下又严厉批评她,为的是鞭策她督促她改正自己的错误。由此,她深刻体会到师父的高风亮节,宽严相济。

“师父王毓宝一生桃李满天下,有一些爱好曲艺的外国人也跟她学唱天津时调,她晚年时还身体力行地通过天津市的‘春雨计划'工程给一些小学生传授天津时调。”刘迎表示,她们这些徒弟会谨遵师父遗训,将天津时调传承下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620/1642.html

上一篇:艺术介入合肥地标 擦亮城市名片
下一篇:时光致柔精灵耳艺术与美学研究基地启动仪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