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电影意志》这部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是冯(2)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0 18: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人开始真正想要拍出有独立主体性的作品。米家山是他们的先行者和“最佳标本”。 为什么这么说?用冯小刚的话来解释就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人开始真正想要拍出有独立主体性的作品。米家山是他们的先行者和“最佳标本”。
为什么这么说?用冯小刚的话来解释就是:“(米家山的)《顽主》是我的《私人订制》的祖师爷!”
1988年后来被称为“王朔年”——这个名字最初也是米家山提出来的。当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除了《顽主》,还有《轮回》《大喘气》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但人们公认米家山的《顽主》最接近原著。
为什么是米家山?王朔给出的原因是,因为其他导演都进行了自我改造,只有米家山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来拍。
但是,王小鲁认为,王朔这样说是不厚道的。因为米家山也对原著做了大量修改,尤其一场时装表演秀,经过电影语言改造后,成为中国电影视觉史上的经典。
《顽主》真正成功的原因是,米家山和王朔的情绪正好重合。电影和小说同样传递出讽刺和调侃,以及压抑得到宣泄的情绪。所以,王小鲁认为,《顽主》不是王朔电影,而是米家山电影。
米家山强调个人意志的尝试,从1976年就开始了。经过12年的努力,才有了《顽主》的成功。《顽主》被看做中国娱乐片的典范,是和作者气质完全吻合的电影,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意志。
米家山之后,王小帅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成为独立电影的先锋。他的首部长片《冬春的日子》(1993年),是中国独立电影开篇作之一。
王小鲁在《电影意志》中,记录了他和王小帅的一次谈话。他认为王小帅电影最与众不同之处是,“电影深处是故乡”。
电影《青红》讲的基本就是王小帅家里的故事。他的父母也是从上海支援“三线”,多年后想回却回不去了。
王小帅的电影充斥着想要“离开”的命题。《冬春的日子》里主人公夫妇要离开北京;《二弟》中的人们,冒死也要离开故乡;《青红》则是为了离开贵阳。即使在最近的《地久天长》里,离开故乡和回到故乡,依然是故事的大背景。
离开“此地”,意味着放弃“此刻”,冲破有形的地域和无形的心理建立起来的框框,冲破已经形成的某种定势和束缚。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地。内心的安定,行动的自由,成长的历史,都是故乡赋予的。离家的人追寻故乡,就是在寻找归心之所,寻找另外一种自由。
这就是王小帅即使把同样的题材拍了很多次,依然能打动人的原因。把个人体验转换成大众体验,“离开”和“故乡”的主题,符合每个人内心最忠诚的需求。
三、烂片能不能写出好影评
王小鲁是电影学博士,他的影评更专业更有深度。就像导演万玛才旦说的:“王小鲁在不断拓展电影研究的边界,他的文章也就自然地具备了一般同类文章很难具备的深度和广度。”
但王小鲁本人却不愿承认自己“影评人”的身份。他心目中的影评人,应该是一个保持独立的人,不参与片方的各种活动,也不认识导演。但现在,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他说,如果想要做一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影评写作就必须和影片档期同步。
的确如此。影评必须跟着档期走,才有热度有流量。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不追档期怎么行。
和档期同步的大量影评,反过来也会对票房产生影响。王小鲁举了个例子。《妖猫传》刚上映时上座率并不理想,但当大量影评在朋友圈传发之后,上座率明显好转。
同时,王小鲁也认为,现在的影评人和以前的不一样了。以前有的影评人标榜自己客观,有的宣称自己是主观感受者。不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文化态度。
但是现在很多影评人,都说自己是“产业化”的影评人。
比如在影片推广阶段,会举办活动,邀请一些影评人参加。活动之外还会招募一些写作者。这样产生的影评就有了“营销”味道,“烂片也能写出好影评”就不难理解了。
王小鲁认为,这些影评避免对影片做真正的艺术判断,而把重点放到周边资讯、明星或者相关社会话题上面。这种影评因为内容有趣、容易理解、娱乐性强等原因,能够获得大量认可。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0820/603.html

上一篇:樊锦诗: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发扬,人才是一切工
下一篇:王佑学︱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