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湟中堆绣|用指尖艺术,展示传世之美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6 04: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青海青,黄河黄,还有那滔滔的扬子江,牛儿肥,马儿壮,昆仑山下好牧场,白云千里鸟飞翔,我们发源在青藏高原,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罗家伦《中华民族的故乡》上

“青海青,黄河黄,还有那滔滔的扬子江,牛儿肥,马儿壮,昆仑山下好牧场,白云千里鸟飞翔,我们发源在青藏高原,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罗家伦《中华民族的故乡》上世纪40年代,罗家伦先生用《中华民族的故乡》这首诗来阐释青海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青海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样,是多元文化,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和绚丽多彩的诸多亚文化。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不仅有青海湖大海般的风光魅力,还有青藏高原的雄壮、河湟文化的辽阔。

在这里,有一个被称为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重镇和 “西藏咽喉”的地方,她就是青海省的湟中区。这里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还落座着久负盛名的塔尔寺。但凡游览过塔尔寺的人都知晓寺内珍藏着“三宝”--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以及独具特色的湟中堆绣。堆绣属刺绣的范畴,也是刺绣的延伸,用堆绣制作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一大发明,几百年来创作了无数佳作,并一直传承至今。
历史渊源湟中堆绣是流行于青海省湟中区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主要分布在当地的田家寨、多巴等几个乡镇。湟中堆绣是汉藏文化彼此融合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期。当时文成公主将中原的丝绸、刺绣带至吐蕃,之后各种织绣技艺逐渐流布到青藏地区,湟中堆绣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明代嘉靖年间,湟中堆绣进入鼎盛时期,至清代中晚期开始衰落。民国初年,二世嘉雅堪布洛桑达杰大力推广堆绣艺术,使之重现振兴之势,在寺院僧人和民间艺人中传承至今。湟中一带有“会做针线活就会做堆绣”的说法,由此可见堆绣艺术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湟中堆绣主要表现藏传佛教题材,它以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多用于唐卡制作。珍藏在湟中区塔尔寺中的堆绣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湟中堆绣是一种反映着当地不同民族文化、审美内涵,且具有多民族共通性的民族工艺美术,在其发展中逐渐成为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据当地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堆绣艺术传入青海湟中地区有260余年的历史,起初是塔尔寺内的僧艺人制作,故也被称为“塔尔寺堆绣”。初名以“堆棱”,藏语名为“格直卜”。明朝嘉靖年间“塔尔寺堆绣”已经发展成熟,多用内容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的堆绣唐卡制作。湟中堆绣是将刺绣与浮雕完美结合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与一般刺绣不同之处则是运用“剪”“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艺人们以丝、麻、棉、毛等织品为材质,根据作品内容需要,先选好各种有颜色的或带花纹图案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鸟兽、山水、花草、虫鱼的形状,经过剪、贴、裹、堆、绣、染等工序绣成。
简言之,广义上的堆绣,隶属于唐卡类别之中的贴花唐卡,其传统工艺的艺术呈现载体,主要为布、绸、缎、绫等,依据表现内容剪成所需图案,堆贴之后,绣制描绘而成。纵览其艺术风格特点,做工精美细腻,注重人物的神态造型,色泽丰韵充实,极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图|妙音天女作者|张启桂堆绣分类湟中堆绣从内容题材可分为藏式(宗教)堆绣和汉式堆绣,藏式堆绣内容都以佛经故事为题材,以人物为主,着重于人物造型神态,讲究各色丝绫的配置,汉式堆绣题材广泛,有历史古典人物、花鸟、动物及吉祥图案等。
从制作技法基本分为“平堆”(平面)和“棱堆”(立体)两种。平堆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图案上,再用各色彩线绣边而成,最后根据画面需求在局部进行渲染,与“布贴画”极其相似;而在设计的图案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案凸起,然后黏贴在相应的幔布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完整画卷,则成为“棱堆”,“棱堆”的形象较“平堆”更具立体感。
从技法上又分为“剪堆”和“上色”两种,在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设计内容需要,将事先画好的纸稿图样剪成相应尺寸的形状,并根据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的质地(质量优劣)、性质(软硬疏密)、特点(颜色花纹)等情况进行“剪”“刻”“雕”等,然后将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型上,并按设计稿的顺序依次贴堆,中间突起产生较强的立体效果。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0926/755.html

上一篇:正本清源——山水画家张照文绘画艺术与家国情
下一篇:他是最牛黑帮大哥, 开国大典站前排, 后代地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