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那些成为“恐龙艺术”的“中国制造”(2)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06: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但正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艺术或技艺也是同理。承担“报道中国”任务的通草画,就算成本再低,在瞬时成像的照相术猛虎出笼后,也只有被蚕食的份

但正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艺术或技艺也是同理。承担“报道中国”任务的通草画,就算成本再低,在瞬时成像的照相术猛虎出笼后,也只有被蚕食的份。而鸦片战争后一口通商变为五口、十几口、几十口,本土的西洋画家群体渐渐北上、星散;与此同时,通脱木竟也匪夷所思地大面积绝迹于本来生长的土壤。

这都加快了通草画的消失——如今,包括通草画发祥地广州在内,几乎都找不到以此为业的艺术家;不过远在大英博物馆等国外收藏重镇,对这门盛极一时的古老艺术,倒都有丰富且高水准的收藏,只是在那里,通草画叫做米纸画(Rice Paper)。不禁让人慨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玻璃画〗

比起通草画的方寸天地,玻璃画景物复杂,尺幅和景深也大得多。在大型挂屏前,甚至比走在现实中的园林或者客厅中更加强烈:近景是家具陈设,远景是庭院风光,虽然被赋予了画的身份,其天然的镜像功能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艺术加工增强了——观者置身其间,自然成了人物群像中的一个。

和通草画不同,玻璃画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中国西周时已有“药玉”,但制玻璃产业一直不发达。至于在其上作画,要等到清代由郎世宁等传教士从欧洲带来。反观欧洲玻璃画,至少于中世纪的宗教题材上已经成熟,又在文艺复兴后走下神坛,成为丰富细腻的世俗艺术。18世纪,经“海丝”输入后,中国接过了世界玻璃画中心的大旗。

一位广州十三行的英国商人Hickey在1768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在这里见到了最优秀的玻璃画家,他们都生活在广州。”而到鸦片战争前期,广州已经形成了面向西方世界的外销画家街,1838年,一位美国商人Downing在参观完画家街后表示:“这种艺术几乎在欧洲消失,却在中国得到成功创作。”

中国第一位在西方参加画展、由此进入世界美术史视野的画家,就是广州画家街玻璃画家出身的关乔昌。他官称林呱(Lam Qua),和胞弟庭呱(Tin Qua)、同仁恩呱(Yin Qua)等一起,被鸦片战争前后的在华西方人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画家群体。这种称呼既源自葡萄牙语“quadro(画框)”的缩写,更是对画家们的尊称,如同欧洲的maestro;“某某官”,本是外商对身为红顶商人的十三行经营者按粤语习惯的尊称,身为布衣平民的画家,因精湛技艺得到这一尊称,但绝不敢和红顶商人平起平坐——比Quan(官)差了点,就成了Qua(呱)。

玻璃画家需要在玻璃的背面反向作画,观众从正面欣赏,因此玻璃画又称镜画或反画;同时与传统绘画先远后近、先背景后人物的画法相反,玻璃画创作需要先近后远,先细节后背景。也许,中国人天然善于这门艺术,想想我们篆刻的古老艺术有着怎样的特性吧。特别是玻璃画在19世纪中晚期又在广州发展出蚀刻流派,其中最为精美、最具水准的“满洲窗”,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但可惜玻璃画创作生命的结束可谓“无问西东”:18世纪,随着传统纸上绘画的不断革新,绘制程序复杂、耗时过长的玻璃画,在欧洲就成了恐龙艺术,在中国也没有像篆刻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型。

图片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409/1277.html

上一篇:上海齐白石弟子艺术研究会会长-少白汤发周分享
下一篇:中华鱼神陈洪︱盛世当歌——2021当代书画艺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