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科技艺术:新专业如何面向未来(2)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10 03: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记者:面对当前我国文理分科、学生知识结构等现状,目前在艺术院校开展科技方向的课程,其挑战和难点是什么?在艺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

  记者:面对当前我国文理分科、学生知识结构等现状,目前在艺术院校开展科技方向的课程,其挑战和难点是什么?在艺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等等之间,如何跨过这道知识及应用的门槛?

  邱志杰:跨越这道门槛本身就是科技艺术的使命。这个使命除了在艺术院校教授科技课程,也包括在科技院校教授艺术课程。我们在本科招生考试中考逻辑题、考科技史知识点,都在为此做准备。一方面确实要努力促成学生知识的全面化,克服早期教育的缺陷;另一方面,分科的差异恰恰是跨界创新的前提。我们的研究生和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们的联合学习小组非常活跃。

我们在北京可以说条件得天独厚,和北大、清华、国科大、上科大、北航、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有很多联合课程、交换课程、联合工作坊,也在探讨联合培养模式。同时,科技创新企业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动能。

目前最大的挑战和难点是两个:一是博士生数量不够。每年两三个博士生,只能优先为自己培养师资,为国内其他高校培养师资还做不到。数量不够,也有更大的概率导致生源单一。学生背景越多样,学科跨越的背景越大,颠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的机遇越大。二是没有空间建实验室,对教研形成一定的瓶颈。

  记者:创新是科技与艺术的灵魂。如何让科技艺术的融合起到创造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情景、新形象的作用,为设计和制造提供价值,从而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完成人类更高远的梦想?

  邱志杰:研发一门“创造力学”课程,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门课程不但对艺术院校有意义,对科技院校也会很有用。我正在做这个研发工作。把科学史、技术史、艺术史融合,科技史对创新方法论最有启发。研究科研管理机制,尤其是专利授予、版权管理的相关法律和规则。研究国际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模式等等。通过联合实验室和联合课题的方式进行课题研发,并通过设置高水平、有影响的科技艺术节,向社会输出价值观和服务。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0日?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2/0410/2180.html

上一篇:山东首次!青岛科技大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下一篇:艺术实力看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