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艺术实力看盛年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10 03: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区潜云 草书七言联 ■王嘉(广东美术馆研究馆员、教授) 对艺术家的研究,经常容易停留在两头,早年和晚年。早年,原生态家庭因素以及师承关系,决定了艺术家的根底。晚年,百

■区潜云 草书七言联

■王嘉(广东美术馆研究馆员、教授)

对艺术家的研究,经常容易停留在两头,早年和晚年。早年,原生态家庭因素以及师承关系,决定了艺术家的根底。晚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其是不少艺术家的“衰年变法”成为艺术史研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艺术家的盛年时期,则常常被人忽视。因为在这个阶段,枝繁叶茂已经是常态,故事性不强,突变因素不多,拔节的概率不大,犹如登山到了半山亭,眼前有景,但又不是到达绝顶之后的那种高旷。心中有喜,但又不是赢得满贯时的欢喜,总觉得还有上升空间。就像一位艺术家的自揄之言,这个年龄阶段很尴尬,年老的觉得你是没出壳的鸡,年轻的觉得你是腌过的蛋。

事实上,则不尽然。盛年时期作为艺术家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对年轻时期的艺术加以沉淀和条理,而且对于今后的艺术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发酵过程。这个阶段不仅是体力和思考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容易出大作、出精品,而且也是个人艺术史的中转站。兼收并蓄,化人为己,不断凝练自己、提升自己,从辉煌走上更高的辉煌。书法史上的典型案例就是米芾,从盛年开始,由“集古字”而臻大成,走出了艺术人生的新境界。

广东书法家区潜云也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他在四五十岁的年纪,精研古今各家书法,同时也在理论思辨方面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追求打开新的格局,书写了人生最为靓丽的篇章。一般的书法家习惯于手工活,不太刻意去钻研理论,很容易流为书匠。但是区潜云在四五十岁的阶段,大量发表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见解。他在43岁发表《从王铎涨墨法谈草书的创作经验》(1981年)、47岁发表《为书法家看个全相》(1985年)、《王羲之的“脚汗气”》(1985年),51岁发表《当代书法的字外功》(1989年),深入研究孙中山、康有为、叶恭绰、胡汉民等书法家及其作品,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广泛涉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这个阶段也恰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和广东书法都再次走向新高峰的阶段,欣逢盛年的区潜云,乘着时代的东风,评古论今,评古是为了明确立场,论今是为了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区潜云的书法创作,在四五十岁的阶段也是作品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时常强调动静与法势,主张动而得法,静而得势。笔者的理解就是动不乱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静不消沉,虽静而犹能气势撼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他46岁的草书《孟郊游终南山诗》(1984年)、草书《刘斯奋贺新郎词》(1984年)、草书《韩愈感春诗》(1984年),48岁草书《梁鉴江五律诗》(1986年)、51岁草书《陈恭尹西樵旅怀》(1989年)、52岁草书《郭震古剑篇》(1990年)、53岁草书《李白将进酒》(1991年)、54岁草书《梅柳江山世盛春和》(1992年)、55岁的隶书《录陈永正诗词》(1993年)等,奠定了他在盛年阶段的个人书法高峰,以及他在广东当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区潜云盛年时期的创作,就像很多艺术家在这个阶段的情况那样,把对书法史的研究和个人书法艺术风格的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以融会贯通,逐步走出自己的面目。

区潜云是幸运的,他的盛年正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书法史上的群峰并峙、思古开今。他在这个年龄阶段,不仅风格变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而且他把对个人的艺术追求与那个时代的整体书法艺术追求结合在一起。以隶书和草书为主攻目标,隶书入其法,草书得个性。岭南书法家里面不缺隶书人才,早的如林直勉、胡汉民,近的如吴子复。但是区潜云的隶书作品,别开一面,写出自己的趣味。笔者认为,区潜云的书法艺术更为重要的价值在草书,他擅长武术,有胆气,有豪侠,果断机敏,出手快捷。凡是见过他挥毫的人都说,他落笔不假思索,随时都在变化,不拘一格。这个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诗《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这种豪迈不拘的精神,对于草书创作和书法艺术而言,都是至为珍贵的。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

【来源:新快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2/0410/2181.html

上一篇:科技艺术:新专业如何面向未来
下一篇: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