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十尊造像看这场佛教艺术盛宴,丹萨替寺精品(2)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2 05: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头戴五叶佛冠,冠叶高耸 ;耳后宝璔、飘带俱全,深具东北印度帕拉艺术之风。耳铛呈“S”形,状如水花,是同时期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比较典型的

头戴五叶佛冠,冠叶高耸 ;耳后宝璔、飘带俱全,深具东北印度帕拉艺术之风。耳铛呈“S”形,状如水花,是同时期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比较典型的一个样式。发髻高耸, 余发自发髻底部分两股垂于肩膀 。发髻的形状与帕拉造像相似,而两股余发的形式明显受到了尼泊尔早期造像的影响。与尼泊尔早期艺术不同的是,扎纳巴扎尔造像精湛的工艺将披于肩上的发卷刻画得丝丝入扣,如浪花彼此追赶,沿着肩膀的曲线倾泻而下。
此像上身赤裸,身披璎珞,下身裹绕薄裳。项饰的形式特殊,共有四层。 第一、二层为简单的环状连珠,第三层为连在第二层的五串小环,第四层以相似的方式连于第三层。这个样式在同类造像中是比较复杂的。另有一串长璎珞,从胸部两侧绕过双乳,垂于小腹。 长璎珞勾勒出佛祖上身的外轮廓,强调了胸部的挺拔和肌肉的膨胀感,这体现了草原民族对雄浑壮阔风格的追求,与中原造像、西藏造像的气质都不同。
对正面与背面同等重视是扎纳巴扎尔造像的另一特点。从后方观察此像,腰背挺直,背部脊柱下凹,两侧背肌微隆,富有真实躯体的肌肉感。左肩斜批一条连珠长链,呈一条优美曲线贴合背部垂落,从右侧大腿环至胸前。曲线连贯,连珠粒粒相连,颗颗均匀饱满 ; 腰部璎珞呈双排环垂下,环形各自弧度一致,形状对称,连珠小巧玲珑,一丝不苟,体现着扎纳巴扎尔造像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流通于市的同类造像中,此尊在装饰的繁缛程度、工艺的精致程度上都首屈一指,可推测其在制造时极为重要的用途。(王翰驰 文章节选)
西藏15世纪 铜鎏金长寿佛
估价:RMB 1,800,000-3,000,000
年代:西藏15世纪 尺寸:32cm
无量寿佛又称长寿佛,为阿弥陀佛的报身,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代表着寿命无尽,广受欢迎。与白度母、尊胜佛母合称为长寿三尊,是藏传佛教寺庙中常见的组合,被人们认为是富寿吉祥的象征。此尊无量寿佛着菩萨装,戴菩萨宝严,分别为宝冠、耳珰、项链、璎珞、臂钏、手镯等。造像五官端正秀美,面涂冷金,唇眼眉目有彩绘。宽肩细腰,身姿端正挺拔。金刚跏趺坐姿,双手结禅定印托宝瓶,瓶口向四面搭落连珠式流苏。下承束腰式仰覆莲花座,莲花瓣排列规整,莲瓣饱满而秀丽。宝冠及周身饰品多处嵌松石及红蓝宝石,这是藏地工匠惯常采用的装饰手法。下身着贴体长裙覆至脚踝,裙身刻画极为奢华,绘有细密的连枝花卉和几何图饰,几乎覆满双腿。此像体量硕大,华丽非凡,是西藏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难得佳作。
明早期 铜宝冠释迦牟尼佛
估价:RMB 1,300,000-2,000,000
年代:明早期 尺寸:52.5cm
密教形成之前,佛像仅穿袈裟,不戴任何饰物;形成之后,佛像不仅佩戴宝冠,还在身体各部位佩戴饰物。这种宝冠佛的形象分别传入了印度西北部、中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此尊佛像在西藏造像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内地佛教造像的传统审美情趣,侧重对汉人面相特征和脸部表情的细节刻画,强调手脚的柔软度和指节纹路的清晰度。在服饰上展现了一种袈裟的新式披法,一改“通肩式”和“右袒式”袈裟的传统披法。采用内地惯用的写实性手法处理衣裙纹褶,追求厚重、流畅、自然、生动的效果,并在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以上这些特征分别反映出佛教造像艺术在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讲究人物造型与服饰搭配的整体艺术效果。
造像头戴宝冠,饰螺发,肉髻圆隆,宝珠顶严。耳上扇形冠结横出,耳际处宝缯上扬,两绺余发披搭双肩。耳珰上部为圆形,中心为六瓣花,下部为花叶。宝冠叶片大而舒展,冠叶正中的宝相花左右各出一茎向上呈弯月形,为14-16世纪西藏造像的常规冠式。其余四片冠叶与耳珰下部的花叶样式相同。面庞丰满,双目低垂,直鼻小口。下颌圆润,双唇微启,神态和颜悦色。身姿端正挺拔,肩部宽阔,腰部收束。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四肢佩饰单环式手镯和双环式臂钏、脚镯,右臂上可见花形饰物。上身斜披袈裟,右肩搭偏衫;下身着僧裙,胸前微露僧袛支。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梯形束腰式仰覆莲座,上下沿均饰联珠纹一周。莲瓣宽肥饱满,饰三朵卷云纹,对称分布。造像端庄大气,铜质光亮润泽,雕刻工艺精细,是目前尺寸最大、最完整的一尊明代表铜造像,对研究明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402/1254.html

上一篇:“阿达来自田间”一一马士达的艺术世界
下一篇:兵马俑最初是彩色的?看看世界10大艺术作品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