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全面数字化”解锁艺术的共享时代(2)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6 06: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英博物馆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投资文物数字化项目,90年代后期,大英博物馆用两年时间扫描了5000件文物,形成约1万张照片,建立了全新的电子数据库。

  大英博物馆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投资文物数字化项目,90年代后期,大英博物馆用两年时间扫描了5000件文物,形成约1万张照片,建立了全新的电子数据库。2013年,大英博物馆联合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国家人文艺术研究会发起了MicroPasts项目,该项目基于互联网众包模式,将专职研究人员、志愿者、历史(研究)社团以及所有感兴趣的机构、个人,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以分布式协作的方式进行考古研究、历史和遗产项目的实验,也是通过这一项目,大英博物馆汇聚全球数千名志愿者力量,对馆藏“青铜时代”系列文物相关数据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日本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举措不断,其政府推出的“利用先端技术传播日本文化魅力”项目等,都在通过前沿技术,为文化艺术资源赋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东京国立博物馆与3MJapan株式会社合作对重要文化遗产《洛中洛外图》屏风进行高精度翻拍等,是在学术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的数字化;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面,政府则鼓励具有更大吸引力和冲击力的数字化内容创作,如利用AR、VR等技术实现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运用VR、AR等技术,数字化的成果被拓展出多种与观众互动的新方式。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卢浮宫推出“达·芬奇艺术生涯回顾展”,此次展览中最具人气的便是一项虚拟现实体验项目——“蒙娜丽莎:越界视野”,带上VR眼镜,以往只能隔着人群和保护玻璃观看的《蒙娜丽莎》跃然眼前,不仅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还能感受达·芬奇最著名的艺术手法——晕涂法技术。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艺术镜头”项目中,观众也可以尝试制作虚拟绘画、陶器,甚至可以重新组合展厅中的展品,创作独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美国卓纳画廊内容主管卢卡斯·卓纳表示,与现场展览相比,在线展览可以融入视频以及相关背景介绍。通过360度全景展示,博物馆的空间结构、艺术品的陈列格局能够被更好地呈现出来,观众还可以借助数字高清技术,欣赏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敦煌数字化的双轨双赢

  日前,“丝路美地”数字敦煌展作为亮相“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开幕式活动的重要展览,引起了各国嘉宾和游客的关注。“丝路美地”数字敦煌展包括敦煌石窟艺术展示区、数字创意衍生品销售区与文创互动体验区三大板块,共展出大幅高保真复制壁画、3D打印彩塑、复制洞窟、艺术摄影作品、出版物、数字文化衍生品六类展品数千件。该展览采用3D打印技术,等比复制出初唐328窟彩塑原作一组,并搭建出莫高窟第45窟和北魏第254窟两个洞窟模型。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成果丰硕。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过数字化取得的壁画素材纤毫毕现。自此,“前端观影、后端看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在莫高窟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蜂拥至洞窟的压力。

  2016年,数字化的另一成果“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免费在网络上公布。人们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身临其境地免费欣赏洞窟景象。次年,“数字敦煌”英文版上线。

  去年2月,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上线了“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两个月时间浏览量便突破了1200万人次,相当于整个甘肃省2019年国庆假期游客接待量的一半以上,成为现象级文旅产品。在“云游敦煌”小程序里不仅可以领略到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风采,还可以体验更多的文化创意项目。如参与“为壁画填色”游戏、了解壁画知识、资助特定洞窟壁画修复,此外,还可以结合藻井图案元素,线上定制购买专属“敦煌诗巾”。小程序还推出了由敦煌研究院讲解员倾情解说的“敦煌艺术之最”有声系列内容,如最早的3D图案画、最早的AI演奏会等,都可通过“今日画语”板块呈现。

  事实上,与大多外国文博机构不同,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工作最早启动时的目的更侧重保护。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65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由于洞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由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随着时间推移和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即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以期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1993年到1996年,敦煌研究院承担了“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管理系统研究”这一科研课题,此后,其与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合作的多个项目,进一步推进了敦煌数字化的道路。“不同于修修补补,数字化本身就是预防性的。把洞窟的信息采集下来,通过影像永久保存。几十年来,我们花的力气越来越多,步子越迈越大。”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426/1372.html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
下一篇:它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制品”,是中国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