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全面数字化”解锁艺术的共享时代(3)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6 06: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面临诸多难题。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一系列

  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面临诸多难题。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工手段完成。据了解,采集一平方米壁画一般需要50张到60张图像,一个壁面采集上千张,大型洞窟达到4万多张,而一个中型洞窟全部完成数字化采集工作需要3个月时间。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这份意见也涉及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内容。甘肃省将继续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优先实施濒危及国保石窟寺的数字化保护,建设可全国共享的“甘肃石窟寺数字资源库”。针对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甘肃还将推进“敦煌海外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

  数字化拓宽共享空间

  文博机构的数字化之路在中国起步并不算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很早就启动了科学化馆藏文物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数字故宫”“首都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这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博物馆建设,为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经验。

  据了解,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启动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使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坚持“数据驱动,科技支撑”,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文物实体资源数字化转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国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目前,全国馆藏文物数据资源已超过20PB,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海量资源。目前,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确实一定程度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共享性差,重技术展示手段、轻文物藏品研究等问题。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加强了文物数字化标准制修订工作,发布实施了相关行业标准,推动建立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规范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交换等工作。

  2019年,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通过这一文物库,可以看到已经编目的件藏品的高清细节和详细介绍,满足了观众“近距离”观赏故宫艺术品和文物以及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的需求。现存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展子虔《游春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青铜器分铸法代表作莲鹤方壶这些几乎秘不示人的国宝皆可在藏品数据库中一睹真容。中国美术馆自2004年初建设第一个官方网站,目前网站包含新闻资讯发布、馆藏资源的展示鉴赏、公众教育的传播以及展览预约等功能。2013年以后,中国美术馆相继推出移动终端服务系统——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展讯、在线观展,并与观众进行便捷互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官方网站上的《高清鉴赏》栏目里,馆藏约1.5万幅作品都实现了高精度平面扫描,图像大小一般超过4000万像素,浏览者点击鼠标,可以通过放大图像看到艺术品的更多细节。360度全景采集技术在各地美术馆展览的运用也很广泛。在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官方网站上,都能看到虚拟展厅。点击鼠标,就如同亲身走进展厅沿路观赏,不仅可以走近作品,还可以放大细看,点击热点标签,就可以获得作品资料介绍。

  在数字化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不断深入影响的今天,美术馆只有持续做好数字化工作,拓宽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和功能,才能不断突破物理空间的有限影响,让艺术资源为更广大的民众所共享,同时,也能更好地为艺术研究与艺术教育工作赋能。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426/1372.html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
下一篇:它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制品”,是中国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