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敦煌石窟艺术·十六国北朝(3)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8 07: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莫高窟第254窟内景 中心柱窟是北魏时期最流行的洞窟,中心柱窟的特点是:主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洞窟中央靠后部有一座象征着佛塔的方柱,上部与窟顶

莫高窟第254窟内景

中心柱窟是北魏时期最流行的洞窟,中心柱窟的特点是:主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洞窟中央靠后部有一座象征着佛塔的方柱,上部与窟顶相连。方柱四面开龛造像,一般在正面开一大龛,其余三面分上下层各开一龛。中心柱占据了洞窟后部的主要空间,环绕中心柱形成一个迴廊,以供信众环绕塔柱右旋观瞻和礼拜。洞窟前半部较为开阔,顶部为中国式的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中心柱窟往往在门上部有明窗,用以采光。莫高窟第251、254、257窟都是较为典型的中心柱窟。

佛像 第259窟北壁

第259窟北壁东侧下部龛内的佛像结跏趺坐,着通肩袈裟,双手置于腹前,全身好像包在袈裟里,显得很完整,仅以细细的阴刻线表现袈裟的衣纹。头微向下倾,目光下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全身的静态更衬托出眼、嘴的微小的动作,从而体现出一种出自内心的笑容。同窟的其他佛像面部表情也有同样细微的处理。

说法图 第251窟北壁 北魏

北魏时期的佛像仍然是以说法图为中心。第251窟北壁人字披下的说法图,佛像较大,佛两侧胁侍菩萨体形也较大,在胁侍菩萨旁边还各有一身体形较小的菩萨像,菩提宝盖两侧的飞天也各有二身。

药叉 第254窟西壁 北魏

药叉,即金刚力士,是佛国世界的护法神。在古代印度,药叉是树神、地神、山神、丰穰之神。药叉又分男性药叉(Yaksa)和药叉女(Yaksi),特别是药叉女为地母之神,有丰穰与繁殖之神的意味。在佛教产生之前,药叉信仰在印度就有深厚的传统。佛教产生后,也把药叉作为守护之神,在巴尔胡特和山奇大塔的雕刻中,药叉的形象往往雕刻在大门的两旁,具有守护神的性质。药叉的形象传入中国,一般都是作为守护者的形象出现,表现为肌肉丰满、力量充沛的勇健形象。在敦煌北魏石窟中,药叉基本上是固定在洞窟四壁和中心柱四边的下沿,药叉下部还画出山峦和河流。表现药叉守卫佛国世界,具有护法镇邪的意义。

萨埵本生故事 第254窟南壁

萨埵本生讲的是古印度宝典国国王有三个王子,最小者名萨埵。一天,萨埵与二兄到树林间游玩,返回的路上,见到一只母虎和几只幼虎饥饿得躺在地上奄奄待毙,兄弟三人皆生恻隐之心,但却想不出救助它们的办法,因为老虎只吃新鲜血肉,不吃别的东西。萨埵太子决心用自己的躯体来拯救这些饿虎,他让两个哥哥先走一步。自己返回饿虎旁边,让虎吃他。但虎已经饿得无力咬他。萨埵登上山岗,以树枝刺破喉咙,从山岗上跳下去,血流虎旁。虎先吸食他的鲜血,然后把他的肉吃掉。萨埵二兄发现弟弟不在,急忙返回寻找,只见一堆白骨,他们知道萨埵已经舍身,便匆匆回家告知父母,国王和王后得知萨埵已死,非常悲痛,就在萨埵死的地方,造塔供养。萨埵本生故事绘于第254窟南壁。采用异时同图的方法,在一幅画中表现五个连续发展的情节,完整地表现出故事的全过程。

鹿王本生(局部)第257窟西壁

鹿王本生故事讲述古代印度的恒河岸边树林中,生活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一天,有人失足落水,大声呼救。九色鹿奋不顾身地跳入急流,救起溺人,溺人感激,长跪谢恩。九色鹿说:“不用感谢,只希望不要把我所在的地方告诉别人,人们贪图我的皮毛,会加害于我。”溺人允诺发誓而去。那天夜里,王后梦见一只美丽无比的九色鹿,醒来后便要求国王去捕猎九色鹿,用鹿皮给自己做衣服。于是国王宣令:有告知九色鹿踪迹者,赏以重金。溺人见利忘义,贪图重赏,便到王宫告密。第二天,溺人带着国王的兵马,来到了九色鹿所在的树林。九色鹿正在午睡,好友乌鸦把它叫醒。这时国王的军队已将它包围,九色鹿四面张望,见到溺人,顿时明白原因。它从容不迫地走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讲述救起溺人的经过。国王听后非常感动,想到一只鹿竟有如此情义,当即下令全国不允许捕杀九色鹿。溺人遭到报应,身上长满了毒疮。这个故事画在第257窟西壁,采用长卷式构图,表现(1)溺人落水、(2)九色鹿救溺人、(3)溺人跪鹿前谢恩、(4)王后要求国王捕鹿、(5)溺人告密、(6)国王出行捕猎、(7)九色鹿在国王前告知始末等情节。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508/1448.html

上一篇:理解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这5本书你不得不读
下一篇:广州江山艺术|软科2021中国最新大学排名: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