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宗白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析(4)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8 2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艺术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宗白华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如“自然人化”理论、实践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运用于中国艺术

三、艺术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宗白华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如“自然人化”理论、实践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运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一方面拓展了中国艺术理论的新视野;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结合起来,赋予中国诗学新意的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认为人把自然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也作为艺术的对象,他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马克思关于自然的社会性思考,深深打上了人的印记,作为艺术对象的自然界不是自在的而是人化的,宗白华也认为人类所接触的山水环境是“人化的自然”,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在这山水中便刻下了情感、思想、希望、劳动的烙印。正因为山水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所以中国的山水诗画才深藏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我们在欣赏它们时,才能体会到中国的艺术精神。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页。宗白华非常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他多次谈到美学思想是从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中国古代思想意识是从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获得它的时空(宇宙)观念的”[注]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6页。,“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是全面的,它并不限于抽象的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材料。事实上,关于实践的记述,往往就能提供理论的启发”[注]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1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进行艺术研究的宗白华,更加重视艺术实践和艺术的社会基础,他多次谈到美学研究一定要注意对中国工艺美术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他对《考工记》的研究、对中国雕镂之美的研究和对出土文物的美学研究,比如对《莲鹤方壶》等的关注,是确凿无疑的。

针对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马克思提出要莎士比亚化而不要席勒式,恩格斯也认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忘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化指塑造典型的形象,而席勒式指把人物抽象化、概念化。典型形象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宗白华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扩大到艺术领域,他认为所谓的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并认为中国的诗、书、乐等艺术都塑造了艺术形象。宗白华对《诗经》的“赋、比、兴”作了如下阐释:“触于物而后兴,即所‘兴’以为‘比’而‘赋’之,这话很精。由物的形象兴起了主观的情感与思想,这个被情感思想所包围、所笼罩的形象成了情感思想的譬喻、象征,‘比’。把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即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思想的形象(‘比’)描写(‘赋’)出来,就成了艺术形象——诗。”[注]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7页。可见,诗是艺术形象的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但抒写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宗白华分析了张旭的书法,认为书法中的形象是张旭的情感体会,“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注]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01页。简而言之,积淀着情感又暗示着自然形象的艺术形象即为意境。音乐能够使我们心中幻现出自然的形象,宗白华以《舞赋》为例作了具体阐发,认为傅毅所塑造的形象华美飘逸,这样的艺术形象给予我们无限美好的想象,艺术在此起到净化人生、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音乐可以使我们把握万千生命形象的节奏。在这里诗、书、乐的艺术形象具有这样的特征:情感性、象征性和想象性。

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40年代宗白华对艺术意境的理解。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注]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页。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才能创造出意境。自然界的山、水、花、鸟、树、石都是实景,这实景中含有无限的深意,借助于想象,把眼前的实景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能幻化为透彻心灵的虚境。想象让万物带上情感的色彩,一切景语变成情语,如刘勰所言“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王运熙、周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这包孕着情感的“象”为意境的创造奠定了基础,但意境追寻“象外之象”的审美想象空间,所以具体可感的“象”要让人充满想象,可以借助于象征。宗白华说:“艺术家创造虚幻的景象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注]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页。象征能让艺术通达哲学之路,艺术家通过虚幻的“象”显现生命的真理,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象征是“现象和理念的完满和谐”[注][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现在我们不难理解,宗白华借助于象征,让艺术与哲学紧密相连,艺术意境才能完成最高灵境的启示,艺与道才能体合无间。通过宗白华意境理论的阐释,我们发现意境具有情感性、象征性和想象性的特征。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qikandaodu/2020/0728/470.html

上一篇: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下一篇:《荒野猎人》的自然生态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