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艺术史研究视域下的语-图关系辨析(3)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14: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对于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差异性,巴克森德尔不仅始终保持一种审慎自省的态度,而且将其作为艺术史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先决条件之一来看待。无论

首先,对于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差异性,巴克森德尔不仅始终保持一种审慎自省的态度,而且将其作为艺术史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先决条件之一来看待。无论是在1979年发表的《艺术史的语言》一文,还是由前者发展而来代表其艺术史研究方法成熟思考的《意图的模式》一书,巴克森德尔都将这种差异性及其解决之道视为核心议题并予以充分讨论。《意图的模式》作为艺术史方法论探讨的一部经典著作,一经出版便在艺术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力。究其原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史家在对图画进行历史说明时,总会遇到一个难题:如何用语言来匹配生发于绘画手段本身的图像及其所承负的艺术家的思想、意图、偏爱和判断。然而,人们似乎从未严肃地思考过语言匹配图像的过程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图的模式》旨在思考这一基本问题。因此,仅凭这一点,该书足以在艺术史文献中享有一席之地"[12]。

在《艺术史的语言》一文中,巴克森德尔特别指出了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在运用语词上的基本区别,即前者是"关于语词的语词",后者则是"关于形状的语词"。这是因为,我们把握一部文学作品和一件绘画作品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连贯的语词提示、线性语言并不能与观看图画的过程相一致,然而却能与文学评论中的文本语言过程相一致:阅读文本是一种庄严的循序进程,而观看图画是一种围绕画面某个区域快速、无规律的突进过程"[10]。由此可见,艺术史研究对于语词的运用,必然需要以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方式来进行。但在某种程度上,传统艺术史研究之于"语-图"关系的经验态度背后,其实隐含着语言对于图像的某种僭越意味。早在《乔托与修辞学家》中,巴克森德尔便指出,语言其实一直迫使我们以它的方式来理解图像,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特定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对图像的观察总是受制于语言的驱使。[13](PP.8-9)他在《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一书提出"时代之眼"这一著名议题的过程中,也曾特别强调指出,"语言与绘画均是传统的表现形式。而对于绘画作品,我们需避免破坏性地使用它们"[14]。"时代之眼"作为理解巴克森德尔艺术史研究范式的关键之匙,实际上开启了一个解决如何"阐释艺术品的特征与其历史情境之间关系"问题的艺术史阐释模式,而这恰恰是他对于艺术史学科最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10]要真正借助这种阐释模式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在于有意识地避免"破坏性地"解读图像,更要充分理解这种"破坏性"与语言的限度和语词的滥用之间的原生关系。

其次,在充分认识到语词与图像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语言阐释艺术品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巴克森德尔审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路径。在他看来,我们对图像的解读客观上取决于诸多不同的因素,尤其取决于图像的内容和我们所具备的图像阐释能力、理解范式、推理习惯等,一言以蔽之,取决于我们的"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5](P.10)"认知风格"是一个与"时代之眼"密切相关的概念,可以被宽泛地理解为基于特定"历史情境"所形成的社会化的视觉经验和视觉能力。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词准确把握图像的题中之义,便是考察这种视觉经验和视觉能力的重要依据。

一方面,对于巴克森德尔来说,语言的有效性同样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见出。这一点,在其早年研习文艺复兴时期的风俗习惯对文学艺术的制约问题时,便有所领悟。巴克森德尔指出:"那时的人文主义者和所运用的古典拉丁语比任何其他语种都具有更严格的形式要求,而这点本身便构成了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由于人文主义者对于绘画、雕刻等的描述是在这种语言限制中进行的,所以语言的语法与修辞学很可能大大地影响或规定了人们对于图画和其他视觉经验的描述、观察和体会。"[12]自此,从《乔托与修辞学家》《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等早期作品到《意图的模式》,这一议题始终都是构成其讨论框架的根基之一。这也意味着,对于语词有效性的考察不是一个孤立面对图像的静态过程,它既涉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而具体的特定"历史情境",又尤其需要关注作为这一情境之构件的语言形态本身。

另一方面,为了在一个复杂情境之下准确捕捉艺术史的脉络,必须对语词与图像的关系进行更符合艺术史书写特性的设定。在《意图的模式》一书的开头,巴克森德尔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不是对图画本身作出说明:我们是对关于图画的评论作出说明--或者,说得更确切点,我们只有在某种言辞描述或详细叙述之下考虑图画之后,才能对它们作出说明"[16](P.1)。这一设定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史家运用语词对作品的剖析,不再是对图像意义的直接阐释,而是在特定情境之下对"关于图画的评论"的某种"说明"。语词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被置换为图像与以评论形式呈现的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置换客观上反映出巴克森德尔作为一位具有新思维的艺术史家对于语词可靠性的审慎反思。他说:"当艺术史家试图用语词去描述一幅图画时,语词并非指向图画本身,而是指向图画对观者引起的效果和反应,语词并不能精确表述图画的视觉特征,只能引起观者的经验联想。实际上,语词既不能再现图画本身又不能再现观看过程,而是再现了观者观看图画之后的思维过程。换言之,艺术史家面对的是图画与观念之间的关系。"[17]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67.html

上一篇:【文化艺术】突厥岩画三花马
下一篇:徐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推出《文艺抗疫 创作先行